2025年中国车市能耗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,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%,消费者购车决策核心从“排量大小”转向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。
数据显示,纯电车年均电费仅为燃油车的1/10,约1500元 vs 1.5万元,但充电依赖度高、电池更换成本,5万元及保值率劣势仍制约普及。
混动车型以“能耗全能”突围,如比亚迪秦PLUS DM-i馈电油耗低至4.9L/百公里,而吉利银河L7通过磷酸铁锂电池降本,售价压至14万元区间,直接对标主流竞品。政策层面,购置税减免退坡加剧燃油车生存压力,15万元燃油车综合购车成本攀升至18.5万元,倒逼用户转向新能源。
吉利凭借“千里浩瀚”智驾系统实现弯道超车,其五大层级方案,H1-H9覆盖全系车型,最低算力100TOPS起步,标配高速NOA和自动泊车。
技术底层依托星睿智算中心2.0,23.5EFLOPS算力、百亿公里行驶数据及自研AI Drive大模型,实现复杂场景训练效率提升30倍。
市场表现验证战略成效:
2025年1月吉利新能源销量11.76万辆,同比增82.9%,市场份额15.8%位居第二,银河E8等车型包揽纯电、插混细分市场销冠。
组织架构上,银河品牌独立运营并整合翼真MPV产品线,形成“极氪攻高端、银河打主流”的双线格局,2024年银河系列销量49.4万辆,新能源渗透率58.6%。
尽管吉利智驾安全指标亮眼,AEB刹停时速135km、卫星预警自然灾害,但成本压力仍存。混动车型因“双系统”导致购车成本比燃油车高5万元,而银河L7通过供应链优化将差价缩至2万元以内。
行业专家指出,吉利需在三方面突破:一是电池技术降本,神盾短刀电池量产爬坡,二是充电网络协同,联合第三方拓展超充站,三是政策风险应对,碳关税、L3法规落地。
若持续深化“技术普惠”策略,吉利有望在2025年150万辆新能源销量目标基础上,真正实现从“价格战参与者”到“能耗标准制定者”的跨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