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多数县(市)工业发展主要依托矿产资源、农产品资源、交通区位等相对优势,以原材料、食品加工、纺织服装、基础零部件等行业门类最具代表性,多属于传统产业的范畴。
由于意识缺乏、资金有限、供给不足等因素,许多县(市)传统产业工艺设备更新改造、智能化改造等方面的进度仍较为滞后。新兴产业培育引聚较集中。
近年来,较多县(市)抢抓新兴产业发展的风口,竞相在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电子信息制造、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众多领域布局,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产业结构的同时,也伴随严重同质化、引进企业竞争力弱等问题,特别在锂电、光伏等典型行业,产能扩张迅速、企业盈利能力孱弱等情况较为显著。
一方面,许多县(市)的产业仍处于零散组织状态,链群集成度不高,规模优势、集群优势远未释放;另一方面,较多县(市)产业在共性技术创新、品牌培塑、质量标准引领等方面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。
县(市)普遍研发投入较少,从投入规模看,大部分县(市)的全社会 R&D 经费投入金额都低于 10 亿元,即便是作为县(市)科技创新领先者的 2024 年创新百强县(市)中,亦有 10 个县(市)研发投入规模不足 15 亿元;
从投入强度看,大部分县(市)的全社会 R&D 经费投入占 GDP 比重都不到 1%,有41 个创新百强县(市)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水平(2.54%)。
创新主体群体规模较小。较多县(市)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仍为个位数,7 个创新百强县(市)拥有的高企数量不足 100 家,拥有雏鹰、瞪羚、准独角兽等高成长性企业的数量更为稀薄。
企业创新水平普遍较弱。部分企业对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,较少开展研发活动或设立研发机构,与外部创新资源沟通合作较为有限,客观上亦存在人才和资金供给匮乏等不利因素。